如何防治番茄灰霉病?
灰霉病是番茄上的一种重要病害,特别是冬春季节保护地内低温、高湿,内外气候条件变化较大,往往发病严重,造成减产20%—40%。
典型症状:
主要发生在花期和结果期,地上部位均可发病。幼苗发病,叶片和叶柄上产生水渍状腐烂,之后干枯,表面产生灰霉,严重时可扩展到幼茎,使幼茎产生灰黑色病斑,腐烂折断。成株期叶片发病,叶尖开始时出现水渍状浅褐色病斑,病斑呈“V”字形,并逐渐向内发展,潮湿时病部长出灰霉,边缘不规则,干燥时病斑呈灰白色。茎部发病,病斑初为水渍状小点,后扩展成长条形病斑,高湿时长出灰色霉层,病部以上逐渐枯死。果实发病主要出现在青果期,多从残留的柱头或花瓣开始发病,后向果面和果梗发展,果皮变成灰白色、水渍状、软腐,病部长出灰绿色绒毛状霉层,后期病部产生黑褐色鼠粪状菌核。
发病规律:病原主要在土壤中或病残体上越冬或越夏。条件适宜时,借气流、雨水或露珠及农事操作进行传播,从寄生伤口或衰老的器官及枯死的组织上侵入。
温暖湿润是灰霉病的主要条件。病原发育湿温为20—23℃,相对湿度要求95%。早春棚室的生态条件恰好温度湿润,很容易引起发病。连阴天、寒流天、浇水后湿度增大易发病。粗放耕作、过于密植、灌水后放风排湿不及时、施用未腐熟的农家肥、病果及病叶不及时清理等,均易发病。
防治措施:
1、农业防治。及时摘除病叶、病果,放入塑料袋内拿出棚外集中烧毁或深埋,尤其在番茄坐果后及早摘除残留的花瓣。与非寄主植物轮作,苗期不可与生菜等寄主蔬菜间套。采用滴管或膜下灌水,减低棚室相对湿度。浇水应在晴天上午进行,浇水后马上关闭通风口,使棚温升到33℃,保持1小时,然后迅速放风排湿3-4小时后。通风换气,控制棚室内的温、湿度,白天档棚室温度达33℃时,开始放风,使上午温度下降至25-28℃,下午温度保持在20-25℃,相对湿度维持在60%-70%。在日落后应短时间放风,当温度降至20℃时,关闭通风口,时夜间温度保持在15℃左右。
2、药剂防治。在番茄苗定植移栽前喷一次药,以确保无病苗进入棚室。一般用50%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,或50%腐霉利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。定植后结合蘸花施药,在蘸花稀释液里,加入0.1%的50%异菌脲可湿性粉剂或50%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后再进行蘸花。管催果水前或发病初期,可选用50%腐霉利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、50%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,或70%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,或50%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喷雾防治。为降低棚室内湿度也可施用烟雾剂,如45%百菌清烟雾剂或10%腐霉利烟雾剂,每次每亩用药量250g。药剂应交替轮换使用,以免病原产生抗药性。